绿色丰碑——记全国治沙英雄石述柱隆冬时节,已近80岁高龄的治沙英雄石述柱老人来到宋和林场,抚摸着一排排挺拔的白杨,凝神静听林间鸟雀的鸣唱,咀嚼着沙枣酸甜甘涩的味道欣慰地说:多少年了,总算把肆虐的风沙治理住了。豁出一辈子,做好一件事,是石述柱入党时立下的誓言。
半个多世纪,从风华正茂到年近古稀,石述柱始终坚守这一誓言,扎扎实实做了一件事。凭这一件事,他成了家喻户晓的治沙英雄,成了全国防沙治沙十大标兵,全国劳动模范,荣获首届全国敬业奉献道德模范提名奖,并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豁出一辈子,做好一件事,一定要治住沙患宋和村地处风沙前沿,三趟路口三趟沙,大风一起不见家沙上墙,驴上房是宋和村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真实写照。春天庄稼刚出苗,风沙起时,不是被大风连根刮走,就是被流沙无情压埋,种1亩地只收百十斤粮食,风沙大的年份甚至绝收。沙进人退。
刘永江夫妇抱着孩子北走内蒙古,刘永香也变卖了家什西上新疆,全村200户人家有30多户离乡背井、逃荒要饭流落他乡。宋和村成了有名的讨饭村、光棍村、贫困村。群众逃荒的惨状,深深地刺痛了时任村团支部书记石述柱的心,他在入党申请书上写下了自己的决心:豁出一辈子,做好一件事,一定要治住沙患。1955年的春天,石述柱组建起一支30多人的青年团员治沙突击队,挺进村东头的大沙河治沙。
插风墙,种红柳,植沙棘,栽白杨,可大风一起,不是被风卷走,就是被沙埋压。村东头受挫,石述柱又转战到村南边的张家大滩,栽上红柳、沙棘,再一趟趟从3公里远的地方拉来水背到沙漠上灌溉,但终因经验不足,栽下的树大多被风沙吞噬,6年的奋战只换来20亩成活的白杨树。这20亩成活的白杨树,对石述柱来说是一片充满绿色的希望。
1963年9月,石述柱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义无反顾地肩负起治沙的重任。寒冬腊月,他带着村干部迎着呼啸的寒风,在流沙最严重的杨红庄滩仔细察看风沙的流向,研究在哪里能种草栽树。
经过10多天的观察研究,做出了一个改变宋和命运的决定:在村西的杨红庄滩建一个林场,压沙栽树,步步为营,筑起绿色屏障,彻底治理风沙危害。春天来了,西北风裹挟的沙粒打在人脸上生疼,石述柱带领全村群众在杨红庄滩展开了与风沙的鏖战。推着独轮车,拉着木轱辘大车,背着筐子,抬着抬笆,带着炒面、干馍、沙枣,挺进沙窝。
大家用木轱辘大车从一里外的地方把粘土拉到沙漠前,再用筐子、抬笆一步一挪运到沙漠上堆成土埂。木轱辘大车陷进沙里,他让别人抬车辕,自己钻到车底下用脊梁顶着车轴一步步往前挪。
有人胳膊压肿了,有人肩膀压烂了,但干活却没有停过。沙窝里栽树,挖井取水是最苦最难的活儿。有一次,石述柱和社员们挖井时,四周的淤沙开始簌簌往下滑,石述柱招呼大伙赶快上去,自己却留在沙坑里除险。
突然淤沙整体开始松动了,眼见就要大面积塌方。众人惊呼起来,石述柱眼疾手快往外爬,沙还是哗地埋到了腰部,大家奋力把他拽了上来,才侥幸没有出事。大人们都进沙窝了,娃娃没人管。
当时石述柱的大儿子两岁,他的妻子刘贵兰和村里的女社员就把娃娃放在抬水用的木桶里,一路颠簸着抬到沙窝,抱出来放在沙丘上,让孩子们自己玩耍。娃娃们满沙地滚爬,吃沙玩沙,浑身是沙,抓起沙地上的羊粪蛋子、兔粪蛋子往嘴里塞,手上有时扎满沙米的刺。休息时才顾得上给他们掏出嘴里的羊粪、沙土,拔去手上的刺。木桶和沙窝成了那个时代宋和村孩子们的特殊摇篮。
一句承诺,一生奋斗。从此,每年春秋两季,石述柱和宋和村的人们一直战斗在风沙线上。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治沙造林,一道长9公里、宽2.5公里的绿色屏障崛起在风沙线上,风沙肆虐的杨红庄滩栽植白杨、沙枣、梭梭、毛条、花棒等防风固沙林7500亩,压设各类沙障80多万米,固定流沙8000亩,新增耕地2400多亩,昔日的荒沙地成为林茂粮丰的绿洲。科学是个宝,要相信科学,用科学办法来治沙石述柱只上过3年小学,却是个讲科学的实干家。他说:科学是个宝,离了科学干不成事,要相信科学、依靠科学,用科学办法来治沙。
他采用土法子单线式粘土沙障压沙效果不理想,便意识到光苦干、蛮干不行,还要讲科学。他找到县林业部门,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采用了新的网格状双眉式沙障压沙,使网格中的草木成活率达到90%以上。他虚心请教,刻苦钻研,掌握了压沙面积的计量、区域的选择以及不同区域对不同的风墙、沙障形式的适用,加快了压沙进度。
上世纪60年代初,甘肃省治沙实验站在宋和村附近成立了。石述柱三天两头往治沙站跑,和技术人员交朋友,向技术人员请教治沙新技术,还从治沙站引进了毛条、花棒、云杉等新品种。治沙站要在民勤建样板,石述柱千方百计把科技人员留在了宋和村,指导他们村治沙。
治沙专家施及人的胃病犯了,痛得在沙窝捂着肚子直冒虚汗。石述柱背着他一步步走出沙窝,请来医生为他治病。第二天醒来,这位专家看到炕桌上放着满满一碗还带着绿叶的酸胖。
照顾他的人说,这是石书记刚摘来的,宋和人有个土方子,吃了露水里的酸胖能养胃。施及人深知,庄稼人是不在露水地里干活的,露水会损伤手。
施及人心头一热,双眼湿润了这位治沙专家和石述柱成了知己,宋和村治沙有了最强劲的科技支撑。文革期间,治沙站一批专家下放到薛百乡改造。石述柱经常以批斗的名义把专家押到宋和村,白天他们押着专家在治沙现场劳动改造,晚上,再把专家押回大队会议室召开批斗会,让专家老实交代治沙方法,巧妙地把批斗会变成了防沙治沙的科技培训会,从而既发展了宋和村的林场,又保护了宝贵的治沙人才。
从那时起宋和人连片植绿的梦想,逐渐变成现实。林场初具规模,石述柱还对传统的固腰削顶式的治沙模式进行改革,将粘土压沙与林木封育结合起来,在草方格围成的沙窝边上栽种各种树木,把沙窝护卫起来,在沙窝中间再种上庄稼。
如此,向沙漠要回了一块又一块金贵的耕地。石述柱形象地把这种生态与经济相结合的治沙模式叫母亲抱娃娃。这种治沙模式得以推广,民勤每年用这种方法成功压沙2万多亩,得到国家林业专家的充分肯定,称之为宋和样板,还被编入中学教科书。著名科学家竺可桢更是给予高度评价,将其命名为民勤模式。
德国、法国、以色列等10多个国家的专家也前来考察,他们由衷地称赞宋和的治沙是个奇迹。1981年,家庭联产承包制实行了。面对已具规模的林场,村上一些人嚷嚷着要把它也分了,有人还满心指望着要靠林场那些树木盖新房呢。石述柱说:为了宋和村的乡亲们,为了子孙后代,林场绝不能分。
一些人的愿望落空了,就暗地里砸他家的门窗玻璃,戳破他的自行车胎。石述柱像当年动员大家治沙种树一样,和大家交心,讲当年压沙的艰辛、种树的艰难,以及林场对宋和村的屏障作用,群众被他说服了,林场终于保住了。
宋和村过去种粮食时单产低。石述柱请来县农技中心的张技术员把群众召集起来,传授种植技术、浇灌时机、科学施肥方法,并提倡大家种植小麦、玉米套种的高效益带田。还将自家的6亩小麦地全部种成带田进行示范。
带动全村发展到近2000亩。2007年,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正式批复实施,民勤县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节水高效产业,全力推行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宋和村累计建成红枣基地3190亩,率先在全县实现了人均一亩园的目标。石述柱又在田间地头忙了起来,给大家讲红枣管理要令,讲修剪技术,成了群众的义务技术员。
他要用新技术的推广使宋和村的红枣尽快成为一项支柱产业。只要是为乡亲们造富,再苦再累我也心甘情愿石述柱担任村干部40多年,他经常说:只要是能让群众富起来,有衣穿,有饭吃,有钱花,过上幸福生活,再苦再累我也心甘情愿。石述柱带领群众在治沙的同时,也在治穷致富,彻底改变落后的面貌。
治沙造林建起的万亩林场好像一条绿色长城,顽强地阻挡住风沙,不仅让宋和村原来的耕地有了好收成,还新造出2400亩耕地,承包给群众耕种。石述柱请来农业科技员,引来了棉花、食葵、辣椒等新品种,原先只种粮食的田地里变起了花样,收入由原来的四、五百元一下子超过了千元。
石述柱建议和指导群众多发展经济林,上世纪90年代他就在村林场率先示范种植苹果树,并建起了100多亩的苹果园,还在自己的庄前屋后栽植了红枣树,在他的带动下全村发展高效益的枣粮间作2500多亩。1995年在宋和村实施的全省节水样板点工程是加快宋和村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工程。
县水利局人员到薛百乡调研选点,石述柱认识到这是件发展现代农业的大好事,他把工作队拉进村里详细考察,恳求就在宋和搞吧!一些群众还没有认识到工程的好处,说石述柱这是自己出风头。石述柱耐心给大家做工作,带头从20公里外的地方拉运石方。工期紧,他就带领村干部就吃住在现场。
修U形渠要从部分群众门前过,需要砍树或占地。村委会主任到石述柱的岳父家做工作,被岳父挡了回去。
僵持中,石述柱闻讯赶来。你让我活不活了!岳父质问。让你活,水渠通了,让你增产增收。
石述柱说罢,抡起斧头,砍掉挡渠的树,使工程得以顺利实施。岳父有很长时间不理睬石述柱,水渠修通后,石述柱登门谢罪,红着眼,说出憋在心头许久的一句话:老人家,您要理解我呀!说罢,泪水扑簌簌流了下来,老岳父的眼圈也红了。
石述柱带领乡亲们砌出1条支渠、5条斗渠、48条农渠,并将大块地改为小块地灌溉,使宋和村的3000多亩耕地实现节水灌溉,成为民勤第一个实现节水灌溉的村,为农业发展、促农增收增添了后劲。石述柱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公公正正做事,心里装满了群众和公家的事,白天很少看到他在自己家的地里干活。
许多细心的人发现,他是起五更、睡半夜,别人早已收工回家时,他才开始到自家地里顶着月光忙活,经常干到深夜。当大家还在梦乡时,他又早早起身,下地干活。天一亮,就放下手中的农活,去忙集体的事。
修建节水工程的大忙时节,家里种的4亩麦子成熟了,妻子一个人一时割不了,一场大风过后全被摇落到地里。村上修节水工程时,一名年轻村干部碍于情面,把亲戚交来的不合格细沙收下了,石述柱发现后严肃批评了这位村干部,这位村干部和石述柱争执起来,还动手打了石述柱。
石述柱忍着疼痛和委屈,对这位村干部说:娃娃,你打我骂我都不要紧,可你要想清楚,我们把节水工程修不好,怎么向父老乡亲交待呀!说得这位村干部自觉理亏,让亲戚补上了合格的沙子。群众生活水平提高了,石述柱动员组织群众架设自来水管道。有几个工程队为承包工程,明许暗示要给石述柱好处,被石述柱坚决拒绝。一位包工头许诺:你们村干部的可以免费架设。
石述柱掷地有声地说:收多少钱,干部和群众必须一视同仁,如果要优惠的话,家家户户都优惠,否则我请别的工程队。石述柱一心为公、清正廉洁的固执,深深打动了这位包工头,宋和村以最低价通上了自来水,家家户户告别了吃水难的历史。
石述柱从村支书的岗位离任后,组织上多次问他有什么困难需要解决,尽管石述柱的儿女有的下岗,有的务农,但他没有提一点个人要求。有人说:亏了你石爷了,要是在自家事上多用些心思,日子肯定比谁家都红火。
石述柱一笑:我不就是巴望着乡亲们能过上好日子嘛,乡亲们好了,我就高兴得很。只要活着一天,治沙队伍中就不能少了我石述柱从村支书岗位上退下来的石述柱,依然没有闲着。
他担任了宋和村综合治沙示范区管委会主任,带领群众继续奋战在风沙线上,他说:只要活着一天,治沙队伍中就不能少了我石述柱。宋和村每年压沙造林500多亩,全县每年干部群众义务压沙造林,石述柱也是一次不落的参加。
2005年春天,开展拯救民勤生态援助行动,古稀之年的石述柱捐资1400元,购买梭梭树苗28000棵,与数千名干部群众和学生一起,将这些树苗栽植在民勤城西的勤锋滩上。昌宁西沙窝是民勤西边风沙口之一,2010年开始实施规模化治理。
在连绵起伏的沙丘上,石述柱和昌宁村原支书高成平进行了一次交谈,从工程规划到现场组织,使高成平心里一下子亮堂了科学的方法加上组织发动起来的群众就一定能治住风沙。6年过去了,昌宁西沙窝的梭梭林郁郁葱葱、十分繁茂,沙害被彻底治理了。
2007年,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项目启动实施,全县开始关井压田,要调整农业结构,减少地下水资源开采,推进生态治理。宋和村林场也要关闭机井8眼,压减耕地800多亩。石述柱带头退出自己在林场的7亩耕地,老伴很不理解,埋怨他说:没地了,我们还吃什么,喝什么?石述柱并没在意老伴的埋怨,而是跑东家、串西家,以自己庄前屋后60多棵枣树收入过万元的事实给大家做工作,指导群众调整结构。
几年时间,宋和村建成红枣基地3190亩,发展设施农牧业1221亩。2004年底,甘肃省委作出了号召全省党员干部向石述柱同志学习的决定,相继石述柱事迹报告会在省市县举行24场次,石述柱以人为本、心系群众,求真务实、与时俱进,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廉洁奉公、清白做人的精神传遍了陇原大地,也成了民勤人民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强大动力。勤劳的民勤人民在石述柱精神的感召下,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不断完善国家有投入、企业给赞助,科技作支撑、农民有收益的生态建设长效机制。
2010年以来,民勤县依托三北工程、退耕还林、国家级公益林、全国防沙治沙示范区、沙化土地封禁保护补助试点和国家湿地公园等林业重点工程,完成人工造林100.04万亩,封沙育林13.6万亩,实施工程压沙30.2万亩,通道绿化2282公里。其中,2016年完成人工造林14.4万亩,实施工程压沙4万亩,完成通道绿化322公里。
目前,全县人工造林保存面积达到229.86万亩以上,完成工程压沙51.3万亩以上,封育天然沙生植被325万亩以上,封育成林78万亩,在408公里的风沙线上建成长达300多公里的防护林带,森林覆盖率由2009年的11.21%提高到2015年的17.7%。2015年,民勤县被国家发改委等11部门确定为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一个林茂粮丰、绿树成荫、风景秀美、瓜果飘香的新绿洲民勤,正在西部崛起。
本文关键词:乐鱼(中国)leyu,乐鱼(中国)leyu·官方网站
本文来源:乐鱼(中国)leyu-www.hunqing99.net